一夜之间,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姜萍同学火遍全网。原因是她参加了今年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并取得93分的佳绩,全球排名第12,成为阿里数赛举办以来,首位打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女生。


|姜萍取得预赛总分第12名的成绩

17岁、女性、中专生、服装设计专业,这些标签让姜萍在一群北大清华剑桥哈佛的数学系高材生中间,显得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把她送上了热搜,各种溢美之词如山呼海啸般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曾经也参加过全国奥数比赛(虽然是小学组),并且在初赛时得过全市第2名,后来因为在决赛前一晚被一条草狗咬了一口,从此数学梦断,走上文科歧途的人,我对姜同学充满了敬意。在她身上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成功圆梦的自己。

但仔细读完相关媒体报道,我发现一些网民对于姜萍的认知、评价,以及诸如“最牛中专生”“数学界女扫地僧”等称呼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事实上,姜萍当初的中考成绩为621分,远高于同级其他学生(从披露的成绩单看,一般都在550分以下),足够上本地高中,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除了偏科,我猜还包括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以及喜欢服装设计等),最终填报了姐姐就读的这所中专学校。

另外,江苏的中专生,至少是部分中专生可能也跟其他地方人们印象中学习差、混社会的形象有所不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普职分流”的问题。

2011年之前,全国大部分地方基本都按照1:1的比例进行“普职分流”,即一半成绩较好的初中生去读高中,剩下的另一半则去念“三校”(中专、职高和技校)。但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很多省市的普高录取率也逐渐上升。比如北方省份中考普高升学率普遍已高于60%,而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深圳等,更是已接近甚至超过70%。

相反,江苏“普职分流”的比例这些年几乎没变,处于全国垫底的状态。这意味着,江苏很多中专生如果放到外省,完全具备甚至超过很多高中生的水平,比如姜萍。

当然,姜萍如果是以一个高中生的身份,挤进以清北剑麻等世界顶级名校本硕博士为主的阿里数赛决赛圈,虽然也能引起轰动,但顶多就是又一个天才少年提前冒泡的常规桥段。

人们一半会赞叹这个高中生真厉害,未来肯定进名校;一半会感慨,江苏的基础教育太扎实了,江苏的高中生实力太强了。但论故事的曲折性、传奇性,远远不及发生在一个中专生身上。

这也是为何此次姜萍只是进入了决赛,但媒体的曝光度甚至远超当年同样是17岁,却已摘得首届阿里数赛金奖的韦东奕。后者直到2021年,顶着有些凌乱的头发,夹着瓶矿泉水,手里提着用塑料袋装着的包子,以一副扫地僧的模样出现在北大的视频镜头里,才最终封神。

不过相比中专生逆袭的小概率剧情,“同等普高学历”姜萍背后的“真相”或许更值得关注,那就是——

江苏的基础教育到底有多强?


众所周知,江浙自古文人辈出。即便是涟水这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县,虽然经济上不咋滴,GDP即便在江苏省内县(市、区)中也只能排到66位,但也照样诞生过南朝著名诗人鲍照、《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影响深远的文化人物。

至于整个江苏,就更了不得了。自明代起,江苏地区的状元、进士数量就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以至于定都南京的朱元璋,不得不将科举改为南北榜制。但即便如此,依然没能遏制江苏人才的持续喷涌。清代114名状元中,江苏一省就占了49人,比第二名浙江(20名)多出了一倍还不止。

这一盛况自然也延续到了近现代,光是建国后的1955~2018年间,江苏就贡献了463位两院院士,是全国唯一一个超过400人的省份。

这些成绩的取得,跟江苏人高度重视教育有关。像什么南通人逛夜市也要买份习题卷的新闻,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其实这还真不算什么。另一个让我这个浙江人听了都感到毛骨悚然的细节是,“在江苏,打印机、黑板墙好像家家都有”,有些还不止一台(块)。家长不仅熟谙喷墨、激光等不同机型打印机的特性优劣,为了鸡娃甚至自己先去考教资、上奥数、学编程。

与之相反,另一个最近登上热搜、被称为原生家庭顶配的“天津孩子”群体,却从小被教育“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据说天津父母的脑回路往往是以孩子是完美的为事实性依据,从不内耗孩子和自己。有的天津孩子就算学习差,父母也不会指责他,而是赶紧回家给孩子熬点带鱼补补脑。

天津孩子之所以能如此乐呵,江苏家长却不得不把娃往死里鸡,原因就在于两地天差地别的高考录取率。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天津一本、211、985的录取率分别为24.1%、12.7%、5.8%,而江苏则只有12.1%、5.2%、1.4%,天津三项指标分别是江苏的约2倍、2.4倍和4.1倍,呈现越往塔尖名校录取率差距越大的情况,以至于连江苏高层都看不下去了。

2018年,时任江苏一把手就跳出来公开放话,要求省内一本大学在本省招生比例要超过50%,部属院校不低于25%,3年内逐步达到30%。达不到25%的,省里配套一律取消。并表示,江苏在经济上对全国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应该理直气壮地去争取。

发达的经济,不仅给了江苏向上争取名额的说话底气,也为江苏的中小学吸引来大批优质师资,大大提高了江苏基础教育的质量。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苏州、无锡等地新录取的许多高中教师,均出自国内外顶尖大学,拥有985、211以及国际名校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这在中西部很多地方是想都不敢想的。

像第一个发现姜萍数学天赋的王闰秋老师,就是江苏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此前他自己已参加过两届阿里数赛,且成绩不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良师引导,姜萍的数学水平才得到了飞速提升。这次参加阿里数赛,也是王闰秋告诉她的信息并鼓励其报名的。

有人进一步追溯了王闰秋的师承,发现他的老师是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卢殿臣教授。卢教授是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的老师吴定嘉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师承大数学家苏步青和陈建功。 二人开创的陈苏学派,又称为浙大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曾蜚声中外,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意大利的罗马学派,三足鼎立于当时的国际数学界。

怪不得姜萍想报浙大。只是不知道在同济、港中大等名校已纷纷出手,甚至前哈佛肯院招生委员也喊话,愿为姜萍入读哈佛提供帮助,表示“你只需要保持优秀,费用的问题我们来解决”的时候,浙大能否接下这泼天的荣耀,成就一段绵延百年的数学传承佳话?


上述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江苏的考生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要不是各地分卷考试、分省录取,江苏考生完全可以横扫千军。不信?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2021年江苏高考回归全国卷,当年八省联考前,大名鼎鼎的“高考工厂”河北衡水中学公开向南师附中、苏州中学、天一中学等14所江苏名校宣战。结果,苏大强以压倒性优势获得冠军,34.89万人参考,600分以上10735人。而河北62.5万人参考,600分以上却仅有区区5695人。

2022年第二次八省联考,有了上次的教训,各省这次选择不公布成绩。但江苏一骑绝尘的优势依然有迹可循。根据有老师发的位次表,江苏理科672分,排名100;607分,排名8160。对比上年的成绩,江苏什么水平,各省心里都有数。

去年,虽然八省联考变成了T8联考,不再是八个省的所有考生都参与,改为各省派一所顶尖学府出战。曾经试图以一校敌江苏一省的衡水中学也未被选中,而是由石家庄二中代表河北参赛。但因为江苏与河北同样采用新高考一卷,所以胜负依旧一目了然。

2023年高考,河北考生约61万,其中文理600分以上共有18408人。而江苏考生数量虽然只有约44万,但文理600以上却有36865人,是河北的整整一倍。

再比如,葛军,大家都听说过吧,曾经的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者之一,著名的“数学帝”“高考灭霸”。 因为太过有名,2013年隔壁的安徽也把葛大神请去出当地的高考题。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一年安徽高考的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5分(满分150分),一本录取分数线较2012年狂降54分。不仅再次验证了啥叫“葛军出征、寸草不生”,也间接检测了一把外地考生在面对“江苏卷”难度时的真实水平。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江苏学生的实力上限,那我就只能祭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了。

虽然今年的参赛者中大家记住的只有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但其实晋级决赛的江苏人远不止他俩。

我统计了一下决赛入围名单中来自江苏学校的人数,一共有48位,占总数(801人)的6%。其中不乏海头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高中的学生。他们中间未来说不定就会冒出像先辈祖冲之(南京人)、华罗庚(常州金坛人)那样的数学大家。

事实上,江苏自古堪称“数学家的摇篮”。自1955年中科院选出首批9位数学学部委员至今,江苏共诞生了15位数学院士(学部委员),位居各省第一名。

这么看来,涟水中专冒出个姜萍或许是偶然,但放到江苏教育大省的背景下,又似乎有了某种必然性。

而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甚至可以说这种逆袭是江苏的传统。毕竟,华罗庚当年连职校都没读完,最高学历停留在初中毕业,却凭借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和非凡的才华,被叶企孙揽入清华园任教,又送去英国深造。

但愿在姜萍未来的求学、研究道路上,也能遇到这样的贵人。


No.5831 原创首发文
章|作者 土哥涅夫

作者简介: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为父亲写史”计划发起人、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