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5月M1增速降4.2%创新低

6月17日消息,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下探引发市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5月末,M1余额为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增速创近几年新低。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前值为7.2%。M2-M1剪刀差为11.2%,4月末为8.6%。

2024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据前值计算,5月新增社融为2.07万亿元,4月社融下降2000亿元。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计算可得,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综合央行官网)

|点评| M1增速罕见地连续两个月同比下降,来自多重因素扰动。4月央行对“手工补息”进行重点关注,禁止银行违规为大客户手动提高存款利率揽储。过去不少银行以正常贷款利率放贷,同时用“手工补息”的方式再给予客户高于贷款利率的存款利率,存款和贷款的数据都好看了,却损害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活期存款利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不少企业将活期存款转为银行理财,综合导致近两个月M1同比增速下降。

近两个月金融数据整体偏弱,虽有央行“挤水分”、优化信贷结构等客观因素存在,但企业和居民收入承压,生产活动不活跃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央行缩量平价续作1820亿元MLF

6月17日,央行进行182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利率持平2.5%。周一有2370亿元1年期MLF到期,本次MLF操作净回笼资金550亿元人民币。这是央行连续第四个月未通过MLF净投放资金,MLF利率则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

《金融时报》头版发文指出,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稳固支持力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综合华尔街见闻)

|点评| 本月MLF利率未进行调整,并延续了近期缩量续作的方式。今年央行总体以回收流动性为主,最近每天进行的逆回购操作已降至20亿元。央行的操作方式,符合企业、居民对贷款需求偏弱的现状。所谓的内外部约束指的是国内银行净息差在历史低位持续下行,美联储尚未降息,美国经济表现良好美元坚挺,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

年内非美元货币都有贬值压力,但欧洲央行先于美联储降息后,给欧元带来的贬值影响相对有限。降息的限制主要是来源于内部因素,住房商业贷款利率接连下调,居民购房热情修复的情况有限,新增贷款总量增速偏慢,国内多数银行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净息差疲弱的表现迟迟得不到修复。

5月各线城市房价现不同幅度下降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降幅略有扩大。其中二手房各线齐跌,热门二线城市中,成都、西安新建房最抗跌,同比价格均出现回升;徐州、厦门、武汉最惨淡,同比跌幅皆超过10%。

“517新政”落地满月,各地政府也在过去一个月陆续优化楼市政策。据央行数据,5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64%,比上月低6BP(基点),比上年同期低53BP,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已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此外,3000亿元央行再贷款出炉,通过“央行工具+地方补贴”有效激活住房租赁市场。(综合华尔街见闻)

|点评| 纵使楼市新政纷纷落地,中国房地产仍在5月呈现降温态势,市场下行压力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出现环比和同比双双下滑,且跌幅进一步扩大,说明需求端仍是疲软状态。不同城市分化也较为明显,部分二线城市表现相对抗跌,但大多数三线、四线城市仍在持续调整。

过去一个月,各城市逐步落实新规要求,以期刺激购房需求。政策利好已充分释放,但客观现实导致的购房需求不足以及消费信心不强仍有待修复。此外,购房热情传导至房价变动也需要一定时间,政府也需防止房价过度下滑导致的连锁反应。目前来看,国内房产去库存压力仍在,刺激成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等待兑现。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1亿元,同比增长3.7%,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1%,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37亿元,同比增长4.1%。5月,金银珠宝类消费同比下滑1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下滑4.5%,汽车类消费下滑4.4%。

按零售业态分,1—5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专业店、便利店、超市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1%、4.9%、1.8%,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下降3.2%、1.0%。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576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280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9.6%、9.0%、10.8%。(国家统计局)

|点评| 相比于零售总额上涨,增速回升更具有说服力,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正呈现出逐步复苏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持续增长,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商品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消费者愈发习惯在线购物的生活方式。

从消费品类来看,细分赛道的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表明消费者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依然强烈;然而,在消费升级的同时,一些传统消费品类如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以及汽车类的消费出现了下滑,大家在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都更注重商品的性价比,避免房产、汽车等大额开支。

中国对澳大利亚单方面免签

6月17日消息,中国宣布将把澳大利亚纳入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消息公布后半小时,携程国际平台澳大利亚游客搜索中国相关关键词热度环比前一天增长超80%。随着今年以来中澳之间航班持续加密,双方往来热度也在加速恢复。根据携程数据,今年以来,澳大利亚位列中国入境游第五大客源国,入境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55%。

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客流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入出境游客合计达367.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77.5万人次,出境游客189.7万人次。(第一财经)

|点评| 今年以来,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施行单方面免签,还在外国人来华旅游、居住的便利性上苦修内功,向世界敞开大门。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国对于很多没有来过的外国人来说,依旧是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人都会功夫”等刻板印象广为流传。免签省去了国外居民来华旅游、工作流程上的许多麻烦,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可以更方便地来到中国,切身体会中国的真实情况。

尽管今年中国在吸引外国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前来旅游的外国人数距2019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未来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外国人来华的修复速度有望加快。

韩国宠物市场规模超过婴儿市场

6月17日消息,在韩国出生率迅速下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韩国家庭开始养宠物。数据显示,在食品、婴儿车、医疗,以及其他产品或服务领域,韩国宠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正迅速超过婴儿市场。韩国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数据显示,韩国2023年新生儿人数为22.997万人,总和生育率0.72,双双创下有相关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今年前5个月,在宠物食品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中,69%的销售额是动物食品;2023年前三个季度销售的手推车中,43%是婴儿车,57%是主要为猫狗设计的宠物推车;在医疗方面,截至2023年11月,兽医医院的数量是儿童医院的两倍。2023年在首尔市政府登记的宠物犬数量为62.2万只,而首尔2014年至2023年的新生儿数量总计仅有59.4万名。(第一财经)

|点评| 韩国的现状其实是全球出生率下降趋势的缩影。出生率下降导致婴儿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养宠人士的增多带动宠物市场的增长,两者充分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尽管年轻人生育意愿不强,导致家庭规模缩小,但人们寻求陪伴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仍然存在,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养宠物,带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增长。

对比商品和服务机构的数据变化尚可理解,这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宠物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但拿宠物登记与新生婴儿的数量对比是不妥的,毕竟两者的生育情况不能完全等同。不过,韩国当下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已非常突出,可能会对韩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玩偶盲盒售4888元溢价近40倍

6月17日消息,“哦崽”初代搪胶盲盒此前在全国多家门店发售,全球限量3999套,每人每ID限购2个,需要到指定位置排队,领取号码牌后,凭号码牌购买。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成都发售门店的因为抢购导致玻璃门碎了,疑似有人受伤。据悉,原价129元一个的“哦崽”初代搪胶盲盒在平台上多溢价出售,基本款售价几百元,隐藏款有人售价4888元,较原价翻了近40倍。

然而,有些国际大牌奢侈品却因为库存积压而降价,并且力度前所未有。例如巴黎世家在2024年前4个月中的3个月,对打折商品的平均折扣为40%。Capri集团旗下的范思哲、LVMH集团旗下的纪梵希以及博柏利集团,都在本月通过大幅降价,有些品牌的折扣力度甚至超过一半。(综合每经网)

|点评| 一边是小玩偶高额溢价,抢到就是赚到,一边是大牌奢侈品给出劲爆折扣,消费者心态发生了明显转变。多数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都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彰显身份和品位。然而,大牌奢侈品价格动辄上万,即便是打五折价格仍然不低。消费者整体支付能力下降以及消费观趋向实用化后,奢侈品带来的“面子属性”有所下降,反而是单价和奢侈品相比不值一提的盲盒类产品,因为它具有的稀缺性和年轻化的特征,成为消费者新宠。

除了盲盒玩偶,一些解压玩具价格在“圈外人”看来同样不可思议。例如两个金属片前后推动产生响声的小玩具,就可以卖到上百元。追求所谓的小众文化,以此彰显自己的个性,是年轻人“轻奢生活”的新方式。

周一两市震荡分化沪指跌0.55%

6月17日,市场全天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盘面上,PCB概念股持续爆发,苹果概念股震荡走强,车路云概念股开盘大涨,电网概念股表现活跃。下跌方面,煤炭股进行调整,电商、钢铁、家用轻工等板块跌幅居前。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共计7516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965亿。

截至收盘,沪指报3015.89点,跌0.55%,成交额为3381亿元;深成指报9281.25点,涨0.31%,成交额为4135亿元;创指报1806.19点,涨0.83%,成交额为1907亿元。(新浪财经)

|点评| 周一两市继续分化,科技线整体较为活跃,创指表现相对较强,地产、红利方向领跌,沪指相对偏弱。科技板块没有什么新的逻辑出现,市场内热点缺失,只能“新瓶装旧酒”,对老热点进行炒作。

整体市场情绪偏弱,周末转融通新增近1.7亿股的消息发酵,证监会快速予以澄清,表明是“还旧借新”,整体转融通余额保持在年内最低水平,证监会现在对市场舆论十分关注,态度还是以呵护为主。但没有新的制度改革推出,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有安抚。

文中股市、期货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投资建议

栏目主编 | 魏英杰 | 主编 | 何梦飞

用数据深挖行业机会

读懂2024潜力行业

点击下图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