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云兄,好久不见了,身体可好啊?”
“主席,您那么忙怎么还亲自来接我,不敢当不敢当!”
“我再忙也要来呀,咱们可不只是老乡啊,我不来,岂不是失礼吗?”

1949年9月7日,程潜(字颂云)乘火车进京,一同前往北京的还有程星龄,毛主席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



随同程潜一起前往北京的,还有协助他在湖南成功起义的族弟程星龄,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毛主席的“小同学”,毛主席亲笔签名的同学录被这个“小同学”收藏了多年。

那么他们兄弟俩,两个前国民党人,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毛主席亲自到火车站迎接?程星龄手里 “毛主席的同学录” 又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的朋友来了,你们会让别人去接吗?

程潜受邀参加中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7日晚上10点,北京火车站戒备森严。

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聂荣臻、等一百多名党政军领导在北京火车站迎接程潜,这种场面实属罕见。

有人不理解,不就是一个起义的前国民党人吗,即使资历再深也没必要让毛主席亲自去接吧?



每每听到疑惑的声音,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立刻反驳说 :“你们的朋友来了,你们会让别人去接吗?”

在火车站见到毛主席那一刻,程潜激动万分,握住毛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毛主席握着程潜的手说: “这次邀请您来参加会议,是想共商国事。”

事实上,程潜和毛主席不只是老乡,程潜还算是毛主席的“老上司”。

辛亥革命之后,毛主席曾经有半年在长沙新军的列兵经历,程潜时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虽然后来分属两党,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是相通的。

程潜比主席大11岁,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早在辛亥革命爆发时,程潜就是湖南前线的重要指挥官,被湖南人称为“最革命的人”。



彼时初出茅庐的有志青年都很崇拜程潜,其中也包括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早在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抗日时,程潜就看出了毛主席的非凡见解和卓越才能,更是以有这样一位“湖南老乡”为骄傲。

抗日战争胜利后,程潜就更深刻地感觉到了毛主席思想的伟大。

1945年毛主席代表共产党前往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期间,曾经亲自拜访过程潜,为程潜之后的政治之路指出过方向。

关于国民党政府内部自下而上的普选,毛主席曾经给过程潜建议: “你是老资格了,普选的时候你可以参加国民党政府副总统选举,如果成功了,我们的和谈就容易多了,如果没成功,你就只要湖南。”



1948年,程潜竞选国民党政府副总统败给了李宗仁,蒋介石随后安排程潜回到老家湖南主持工作。

程潜的内心一直秉承着和国共合作,和平为贵的信念,他到湖南以后,看似态度上和我党势不两立,可他颁布的政令和对民主人士的态度,让我党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我党以人民为重,力争和平处事的态度,无一不在感召和触动着程潜的内心,显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早已偏离了革命的轨道。

作为最早一批参加革命的有志之士,程潜虽为国民党效力多年,但面对偏离轨道太久的国民党,程潜作出大胆决定。

接住我党抛出的橄榄枝,和掌握兵权的陈明仁一起,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解放。



程潜能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认可,绝对不只是因为他曾是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应该还有程潜一直为了寻求新中国之路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展现的革命精神。

能让毛主席亲自到火车站迎接的民主人士一共就两位,一位是宋庆龄,另一位就是程潜。

我要把同学录拿给毛主席看吗?

程潜能够得到如此礼遇,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他的族弟程星龄。

程星龄比程潜小18岁,比毛主席小7岁,从小聪颖勤奋,1916年16岁时考入湖南第一师范。



毛主席于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1918年夏毕业,毛主席可以算是程星龄的师哥,所以毛主席一直称呼程星龄为“小同学”。

湖南第一师范聚集了一批像毛主席、杨昌济、蔡和森等进步学者和青年,程星龄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受到了新思想启迪。

这个小同学常常混迹于师长中间,孜孜不倦地汲取新思想的养分,“小同学”程星龄最崇拜毛泽东,俨然成了毛主席的“小迷弟”。

从湖南一师毕业以后,程星龄参加湘军,加入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程星龄强烈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支持国共联合抗日。



族哥程潜同样支持国共合作,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程星龄和他一向敬重的师长毛泽东取得联系,亲赴解放区,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党我军所秉持的革命精神,从此内心更加坚定信念。

他担任福建省政府秘书期间,因在暗中保护了很多中共党员,并和他们交朋友。

1945年,他也因此被蒋介石拘禁在重庆,又被带到台湾管教,直到2年后,程潜等人想方设法才将其保释。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1949年6月,下定决心起义的程潜,委托弟弟程星龄起草《起义备忘录》,也许只有交给兄弟才能放心,这份备忘录不仅关系着程家,更关系着千万万湖南老百姓。

最终在程氏兄弟的正确选择和行动之下,迎来湖南和平解放,也迎来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尊重。



“星龄啊,你的大同学想要单独见见你。”

已经抵达北京的程潜,从中南海回到下榻的北京饭店,抓着程星龄的手神神秘秘地说。

程星龄一头雾水地问: “谁是我的大同学?”

“他没忘了你,你倒忘了他了,毛主席说你是他一师的小同学。” 程潜一脸嗔怪地回答。

程星龄这才反应过来连连道,“不敢当,不敢当。”

等细细问过毛主席的意思后,程星龄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程潜连忙问:“还有什么事吗?”



只见程星龄缓缓打开了他的行李箱,拿出了一本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本子,悠悠地说: “这是我在一师时保留的同学录,我已经保存了三十多年,不知道要不要拿给毛主席看。”

程潜翻开那本已经发黄的同学录,第10页赫然写着毛泽东的名字,第26页出现了程星龄,这让程潜惊讶不已。

程潜和毛主席神交数年,他毫不犹豫地告诉程星龄:“带去,一定要带去!”

带来没有,快给我看看

在程潜进京的欢迎晚宴上,毛主席没有机会和他的“小同学”过多交流,特意安排了这次私人会面,足见毛主席对曾经的同窗情谊有多么重视。

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里,程星龄走了进去,毛主席立刻从成堆的文件中抽身握住程星龄的手: “小同学,快请坐,中午就在我这里吃饭,我们要好好聊聊。”



当程星龄说出保留了三十多年的同学录时,毛主席惊讶地说:“带来没有,快拿出来看看。”

毛主席仔仔细细地翻看着这本泛黄的“记忆”,蔡和森、萧子升、李维汉、邹彝鼎、何叔衡……

当这些名字一个个地映入眼帘时,毛主席偶尔停下,也许是在回忆。

程星龄也不打扰,偶尔也开口讲述对谁谁谁还有印象,程星龄本以为日理万机的主席,也许对学生时代的记忆都已模糊了,看来他是想错了。

毛主席翻到一个名字,兴奋地说“惇元(周世钊字惇元),你还记得吗?我和他不仅是同学,我们还盖过一床被子,你在长沙有和他来往吗?他的文章可是一绝呀!”



程星龄当然知道:“惇元一直在我们的母校任教,现在已经是代理校长了。”

两位阔别多年的同学见面,要聊的要谈的太多,话题总离不开同学。

这次和程星龄的会面,再加上他带来的同学录,给了毛主席相当大的触动,这也让以后毛主席和同学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

湖南和平解放后,周世钊曾经以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身份,领衔长沙一些新民会会员向毛主席发来贺电。

这之后的不久,毛主席责回电:“希望先生团结全校师生,加紧学习,参加人民革命。”



此后由于战火中断了二十多年联系之后,重新建立了亲密的同学情谊。

周世钊和毛主席不只是同班同学,还住在同一寝室,所以毛主席说:“我们还盖过同一床被子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曾经的同窗好友,可以想象周世钊是怎样得激动和兴奋。

1949年10月,周世钊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私人信件,不久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

毛主席亲切地称呼周世钊为惇元学长兄: “迭接电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亦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1950年9月,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和王季范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毛主席与周世钊见面时曾感慨道:“我没有正式念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学,我的知识和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

我们很难揣测程星龄的那本同学录,毛主席翻看之后的心情。

但从毛主席一首首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对在湖南一师的那段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是多么重视,对同窗间的情谊是多么珍视。



1925年,毛主席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同学情谊,追忆往昔,毛主席心中心怀天下、意气风发的少年们跃然纸上。

1955年6月20日,毛主席来到长沙,酷爱游泳的他畅游了湘江,陪在主席身边的正是周世钊。

随后周世钊将此次经历《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及其他几首诗词寄给了毛主席,主席随后在回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是啊,正如毛主席诗中所说,不要感叹青春易逝,只要身边谈笑的人“依旧”,30年后照样登上了赫曦台,感受当年的青春澎湃。

故人难忘,旧谊难忘

收到过毛主席亲笔信的可不只有周世钊,还有毛主席的小学同学胡崇诚。

崇诚学长兄:
去年旧历九月十八日大示奉悉,极为欣慰,迟复为歉。承惠瑶章,弥见推爱。尚祈时赐教言,以匡不逮。
敬颂大安!
毛泽东
1950年3月14日

书信虽短,但作为百废待兴的国家主席,恨不得日夜操劳,毛主席仍然记挂着“ 迟复为歉 ”。

而后得知胡崇诚一直做乡医终老,主席非常钦佩,特意托人让当地政府对胡崇诚的离世表示了悼念和慰问。



毛主席一生珍视友谊,尤其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挚友。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有理想、敢奋斗的青年们难免有牺牲,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好友柳直荀就是这样一位有理想的有志青年。

1957年5月,柳直荀的遗孀曾收到主席的亲笔信: “如你去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

即使是到了晚年,毛主席也会时时照顾挚友的后人们。

我们且不说毛主席在民族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也不说毛主席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丰功伟绩,只说主席对知己故友展现出的崇高品格就足以让我们敬仰。



结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本小小的同学录记述的不只是同学情谊,它还承载了青年们奋斗的足迹。

感谢在国难当头,危急存亡时刻,中国出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出了一大批像湖南一师的同学们一样的有志青年。

他们彼此扶持,坚持理想,给了民族希望,给了新中国展翅腾飞的机会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