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23日文章,原题:欧洲如何应对“中国冲击2.0”:更紧地拥抱中国 21世纪初,第一次“中国冲击”袭击美国制造业,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并未经历这一轮冲击。目前正在发生第二次冲击。欧洲领导人并没有像美国那样简单地提高贸易门槛,而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为中国铺下迎宾毯。

欧洲官员整体而言欢迎宁德时代等中国电池厂商投资欧洲,也欢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投资欧洲,包括比亚迪在匈牙利的投资以及奇瑞在西班牙的投资。

美国官员则不然。跟此前对待日本不同的是,美国宣称中国产品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白宫正考虑对中国“联网汽车”采取限制措施,因为这种新型汽车可能将客户数据传回中国。欧洲对此类风险的担忧相对较低。

近年来,受欧洲加强审查影响,中国对欧洲企业收购受阻,不过中国的绿地投资——新建的企业或工厂项目——迎来快速增长。去年,中国在欧洲的绿地投资项目占到其所有投资的78%。

欧洲必须在“中国冲击2.0”和“特朗普2.0”之间做出对冲安排。相比拜登政府对中国汽车加征的关税,欧盟本月宣布的关税税率是它的一半。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暗中鼓励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事实上,一些中国车企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对欧洲和中国来说,更紧密的合作是对特朗普可能重新入主白宫的对冲措施。特朗普已表示,要对所有进口商品全面加征10%的关税。这等于威胁欧洲不要完全跟美国绑在一起,同时也促使中方缓和同欧洲的紧张关系并继续保住欧洲这个有利的市场。如果是这样,欧洲同中国的产业科技纽带有望变得更紧密,而欧洲同美国之间的产业科技纽带将弱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雅各布·柯克加德认为,欧洲的态度是“承认中欧产业综合体的存在”,同时“明确鼓励”该综合体的发展。欧洲汽车产业通过合资企业的形式同中国产业高度关联。德国大众汽车1/3的销量和大部分利润均来自中国。

一旦全球贸易体系崩溃,欧洲的损失比美国更大。欧洲制造业工作岗位是美国的2.5倍,且欧洲制造业产品超1/3用于出口,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5。制造业占欧洲经济总量的15%,这一比例在德国达18%,而在美国仅为11%。

不过,在那些中国过去需要从欧洲采购的产品领域,中国自身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长。中国企业目前生产的工业设备比美国、德国和日本加起来都要多。荣鼎咨询分析师诺亚·巴尔金说,此前中国欢迎外国投资以引进新技术,而现在“欧洲则希望推动科技转移流向另一个方向”。

今年中国的电动汽车产量有望较去年进一步增长,而欧洲产量则可能从去年的150万辆降至120万辆。中国车企的规模经济优势将推动其领先于国际竞争对手。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允许中国车企在欧洲发展有助于推动更多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进而有利于欧洲车企,这也有助于欧洲和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领先于性价比较低的美国市场。

德国汽车产业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表示,面对特朗普可能再次上台的风险,作为对冲措施,欧洲应对中国更加开放。他说:“中国车企将帮助我们加速迈向未来……将迎来大发展的地区是亚洲,而不是美国。”(作者汤姆·费尔利斯等,甄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