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来啦,来啦。”

6月22日,全国政协办公厅迎来了一群年轻朋友。循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望去,一辆大巴车在中国政协文史馆门前缓缓停下。


△6月22日下午,全国政协机关举办“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7所高校的80名大学生走进全国政协机关。本报记者 齐波 摄

这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办公厅举办的第二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7所高校的80位大学生,整齐佩戴着团员徽章,井然有序地下车,满怀期待地走进中国政协文史馆。


△6月22日下午,全国政协机关举办“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7所高校的80名大学生走进全国政协机关。本报记者 齐波 摄

随着学生们的入场,这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为了“招待”好这些年轻的客人,全国政协机关安排学生们参观“中共八大历史陈列”“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播放《中国全国政协》视频短片,并精心组织了座谈交流会,让师生代表们能够畅谈所思、所想、所感。

01

一堂极具特色的“思政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此次“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注重突出大学生特色,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人民政协制度、政协理论创新成果等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洗礼。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就在当年11月,“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增进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协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生动之举。


△6月22日下午,全国政协机关举办“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7所高校的80名大学生走进全国政协机关。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有时凝神关注一张老照片若有所思,有时三五聚在一起,认真讨论展柜中的一份手稿。几乎每个学生都用手机拍下了珍贵照片。

“一堂生动特色的思政课”成为学生们的共识。

“这场活动形式新颖,以人民政协七十五载光辉历程的丰富素材,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鲜明特色、制度优势讲深讲透讲活了。”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颖在座谈会上真切地说道,这堂“思政课”,对学生们来说非常解渴。

一边触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印记,一边聆听“中国式商量”故事。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干部杨继良表示,参观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陈列的文物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感人事迹和历史贡献,珍贵的史料图片述说着政协委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实事等方面的履职情怀。”她十分感慨地说道。

与杨继良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高校的学生们。

“过去,政协对我来说有一种‘高大上’的神秘感。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从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中感受到政协就在身边。”来自南京大学的学生陈腾飞激动地表示。

02

受益匪浅又意犹未尽

“这上面字斟句酌的修改痕迹,让我们学习到了前辈们对待政协事业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参观过程中,来自外交学院的学生谭欣悦和孟佳媛站在展馆陈列的史料手稿前,细细端详许久。

这次参观学习,让许多师生“满载而归”。“以前总觉得全国政协主要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通过参观了解,原来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小事,全国政协都在密切关注、认真履职。”杨继良表示,要把今天学习体验的宝贵经历带回校园,引导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关注“民之关切”。

“这是十分宝贵的现场教学场景。”在参观展览中,李颖结合自身本职工作,不断思考如何发挥“移动”思政课堂的作用,让思政课鲜活生动起来。“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以‘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加吸引人’的内容、‘更加创新’的思维,让思政课讲出别样的精彩。”

“以前对于政协的了解,偏向于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今天的实地参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眼前。”谭欣悦说道。

“希望还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走进政协,了解政协工作,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认识协商民主的独特魅力,探索提升协商本领,将青春力量汇聚到国家发展的奔腾江河之中。”

座谈交流中,学生们纷纷激昂地表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记者:方慧(见习) 刘彤

摄影:齐波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