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可能是每一个人最放松的地方。这样的放松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居所的封闭性,更是因为共处一室的至亲提供的情感上的安全氛围,可以让人尽情地、毫不遮掩地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有时候会突破界限,造成彼此的伤害。

同一个并不熟悉的人相处,我们很容易保持警戒心和距离感;而往往同着至亲、家里人,不仅警戒心消失了,连着彼此的距离感也没了。


网上有人来信问:“为啥父亲总要母亲和我一再容忍大姨对我们家事的指手画脚,不要斤斤计较?”

这位父亲把妻女都当作了自己的附属,要掌控她们的言行,要她们在自己的长辈面前如自己一般地容忍——这位父亲错了:他自己可以如此行,却无权要求妻子和已经成人的孩子也如他一样。妻女是独立的人,当然有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行事的自由。

小孩高中时用自己寒暑假打工的钱为自己置办了一台电脑。当我和他常常因为玩电脑和学习而争吵时,我恨不得砸了他的电脑泄愤。幸甚,碍于我不忍心毁坏家中财物的初衷,才得以保全了他心爱的电脑。直到后面,我才发现因为我上述的惜财之心,不自觉地守住了自己的边界,才没有发生更加严重的母子冲突。

不仅仅要避免我的手伸得过长去破坏属于小孩的物品,更要时时提防自己心里的手伸得太长,去干涉身边至亲的领域。有时候,不拿身边的亲人当外人恰恰是造成彼此伤害的原因。

我父母的两个家族在亲友往来上有诸多不同之处。母亲家族喜好常来常往,你今天送我什么,我日后一定加倍奉还,相互赠礼走动不断,热闹得很;父亲家族相对走动较少,也无经常礼尚往来的客套,但难得相聚时也是真诚热情的。父母双方都想要对方的家族向自己家族靠拢,因此自年轻时起就经常为了亲友间的相处而发生争吵,结果往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赌气强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另一个则内心对对方充满了怨愤不平,彼此关系深受影响。

好在,随着他俩年纪的增长,知道有些事无法强求,不得不放下改变对方的心志,平和接受。但这是花费了半百的人生吵吵闹闹几十年之后的心得。若是晓得得早一些,可能会换取多一些的和平岁月。

因为身上承袭了些许强要改变他人的基因,我也很容易地就老公家里的诸多事宜未经要求地给出意见。有时候话出口还浑浑噩噩地没啥感觉,但有时候话一出口,就能敏锐地感觉到我俩之间的氛围立刻紧张起来,这才觉察“言多必失”,自己管得太宽了。

面对至亲,我们很容易地不自觉地把对方的一切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意思就是不拿对方当外人。

这种不拿对方当外人,有时候会让对方觉得贴心,比如需要给予对方安慰和深度共情的时候;但更多时候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而且这种不舒服会很快地在对方的表情言语行为中流露出来。但我们一般不会觉察出异样,还自得地沉浸于自己的干涉中。就是这样一种“不拿你当外人”且不知自省的心态,导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不舒服汇集在一起,大吵小吵在所难免。

婚姻中的相处之道是需要在大多数时候“把你当外人”的。你不是我的一部分,你是独立于我的人,我给予你尊重,我不要改变你,我接受你现在所是的由内而外的样子……婚姻中需要如此地界限分明。

其实不止婚姻,亲子关系也是如此,一个渐渐独立成人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相信。同理,对父母也是如此。

请拿至亲当外人——无论儿女妻子丈夫父母,他们都是独立于我之外的人,我们之间应该有鲜明的边界。守住你和我之间的边界,是一种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方式。

进一步地,给予身边所有的人爱、尊重,让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承认并且遵行:你是我的外人。(汪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