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谈及往事,突然聊到了一场职位任命风波。毛主席说到:“当时我正看好林彪,忽然有人表示反对。”

毛主席提到的这起职务任命事件,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老总卸任国防部长一职,新一任国防部长的人员选择。



当时毛主席觉得林彪是合适人选,结果有一人公开反对,他就是我军开国元帅罗荣桓。 一向说话委婉的罗帅,这次态度相当坚决,直言林彪虽打仗厉害,当国防部长却不适宜。

毛主席虽然最后没有采纳罗荣桓的意见,还是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了,但是罗帅的话,他老人家记在了心上。

多年之后,毛主席用一句话,点评了这场人事任命风波。



罗荣桓元帅为什么极力反对林彪当选国防部长?毛主席是怎样评价此事的呢?罗荣桓表达反对意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罗荣桓的反对

彭老总在“庐山会议”之后卸任国防部长,此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中央一时之间,未能立即找到合适的继任者。

国防部长可是一个重要职位,需要一位资历、能力、威望都压得住的将领担任才行。彭老总是开国元帅,因此毛主席在考虑新一任国防部长人选时,也是在元帅里找的。

当时其他老帅,都在担任重要职务,精力和时间方面无法做到兼职国防部长。 毛主席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让林彪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一是因为林彪资历深军功高,由他来接任彭老总的工作能够服众,二是因为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十分杰出。

正当毛主席打定了主意时, 罗荣桓元帅公开表示不赞同

他跟毛主席说,论打仗能力,没几个人比得上林彪,可他实在是不适合当国防部长。

作为和林彪共事了二十多年的老战友,罗荣桓十分了解对方的缺点。罗帅直截了当地说, 林彪生性孤僻冷傲,不善团结同志。

国防部长是要和各大军区打交道的,他恐怕不行。



罗荣桓提出的这点意见,其实何尝不是毛主席的心中顾虑。还有一点,也让毛主席不由地心生警惕,那便是林彪越来越喜欢“搞小团体”。

但是当时中央的人事任命,有现实层面的制约,那就是事多人少。各位老帅和中央领导干部们几乎都身兼多职,除了林彪,毛主席找不到有余力主持国防部长工作的人了。

于是乎,毛主席在最后,还是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了,罗荣桓的意见并没有被听从。

多年之后,毛主席忆及此事,不由得感慨万千。



毛主席在1972年的一场会议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罗荣桓不愧是和林彪一起工作了很多年的人,他对林彪的了解要比我多很多。”

当时罗荣桓和林彪两人,都已经去世了。罗荣桓是因病逝世,林彪则是因为“九一三”事件,十分不光彩地身亡。

罗荣桓因逝世比较早,没有亲眼看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种种阴谋。但他凭着过往对林彪的了解,笃定他不适合担任国防部长,确实是独具慧眼。



毛主席也正是因为认可罗荣桓的看人眼光,才会说出这句评价。那么 罗荣桓又是通过怎样的机会,深刻认识到了林彪的性格缺陷呢?

  • 两个人的共事

事情还要从1930年开始讲起,那一年,罗荣桓和林彪正式开始共事,此后一直合作了二十多年。当时林彪是红四军的军长,而红四军政委的人选,一直让中央非常为难。

由于林彪性格孤僻不合群,别人很难和他进行顺畅合作,之前中央派遣到红四军的好几任政委,都因为跟林彪处不好关系无功而返了。

久而久之,中央没人愿意去红四军当政委,可当时红军队伍正在扩大,急需有人主持部队的政治工作。 就在此时,毛主席灵光一现,想起了罗荣桓。



作为一路跟着毛主席参与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老革命,毛主席一直对罗荣桓信赖有加。与此同时,毛主席还十分清楚,罗荣桓具备顶级的政治工作能力。

出于对罗荣桓工作能力和党性的双重信任,毛主席把红四军政委的重任交给了他,罗荣桓由此开始了与林彪的多年合作。

罗荣桓刚到红四军报到的时候,林彪是十分不耐烦的,还总想着挑剔对方在工作方面的不足之处。可很快,罗荣桓就凭借着超强的政工能力,让林彪心悦诚服了。

在林彪的配合下,罗荣桓的政治工作进行得很是顺利,红四军在林罗二人的安排下,一切井井有条。这样的情景,让毛主席很是欣慰。



毛主席曾在军委会议上不止一次夸奖红四军,特别强调红四军政委和军长工作配合之默契,值得全军上下学习。罗荣桓和林彪二人就这么一直合作,一路共事到了解放战争。

其实,林罗二人表面上的和谐与默契,背后少不了罗荣桓的忍让与大度。 据萧克将军后来回忆,两人出现分歧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都是罗帅退让一步。

  • 罗荣桓的性格

罗荣桓用忍让大度,成就与林彪共事的和谐氛围,这是他的顾全大局。不光如此,大气的罗帅还时刻保持谦虚,经常强调“林彪打仗比我强”。

可罗荣桓也不是一直退让的,涉及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他一步都不退缩,不“将就”林彪。 解放战争期间,罗帅和林彪有次发生了巨大分歧,为两人后来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

那是在辽沈战役的起始阶段,中央对东野的指令,是攻打锦州一线,可林彪却觉得先打长春更为稳妥。作战喜欢求稳的林彪,觉得长春的国军较为薄弱,应该先攻弱敌。



不同于沉迷“微操”不可自拔的老蒋,毛主席一向尊重前线将领的意见,于是便同意了林彪先打长春的作战计划。

结果让林彪没想到的是,长春比他想象中难打,我军围攻了很久也没打下来。与此同时,国军卫立煌部已经开始警觉了,准备找机会从东北战区开溜。

我军进行辽沈战役的作战目标,是打大的歼灭战,将国军在东北的有生力量全部消灭。如果卫立煌部成功逃出关,不但辽沈战役的目标无法实现,中原的淮海战役也压力陡增。



毛主席眼见东北地区的战局即将朝着不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当机立断,让四野大军赶紧攻打锦州一线,阻断国军的退路。

收到毛主席的军令电报后,林彪依令调兵遣将,将东野大部队从长春调往锦州战线。很快,锦州地区的外围战役便打响了。

结果就在这个当口,林彪还是不肯放弃自己“先打长春”的构想。 锦州外围战稍遇挫折,他就向西柏坡发电报,提出回头攻打长春。

林彪向西柏坡发送电报,身为政委的罗荣桓竟然毫不知情。待到得知此事后,罗荣桓连早饭都来不及吃,急匆匆地和参谋长刘亚楼一同赶到林彪处,苦劝他以大局为重。



罗荣桓严肃地跟林彪说,大敌当前,应当义无反顾,不能纠结于东野一军的得失。如果因犹豫不决,导致东北的国军顺着锦州方向逃走,东野要对全国解放事业负重大责任。

在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合力苦劝下,林彪终于放弃了“先打长春”的求稳作战方案,听从中央指挥,专心致志地攻打锦州一线。

这个决定,直接锁定了我军在辽沈战场的胜局,东北的国军退无可退,全都成为了东野的瓮中之鳖。可以说,没有罗荣桓在关键时刻的坚持,就没有辽沈战役的我军大胜。

得胜之后,罗荣桓没有忙着庆功,而是先给毛主席发了一封检讨电报。他要进行检讨的,是东野险些因为犹疑不定,失去了大好战机。



原来,在成功说服林彪专心攻打锦州线之后,罗荣桓发现其之前发给西柏坡的电报,已经无法撤回了。

为了做出弥补,罗帅赶紧补发了一则电报,强调东野攻打锦州的决心。

毛主席收到林彪“先打长春”的电报时十分生气,后来收到罗荣桓的电报,看到他的表态,这才转怒为喜。即便如此,罗荣桓还是觉得应该代表东野,写一份彻底的检讨。

罗荣桓的稳妥作风,让毛主席颇感欣慰,却让林彪心存不满。他本来因为辽沈战役的大功志得意满,结果罗帅的检讨电报,给他浇了好大一盆冷水。



当看到罗荣桓撰写的检讨电报后,林彪一言不发,直接大踏步走出了指挥办公室,一句话都不肯对罗帅说。这对合作了二十多年的老搭档,就这么结下了梁子。

  • 林彪的大缺陷

辽沈战役的这场风波,不仅让林彪对罗荣桓心存不满,同时也让罗帅彻底看清了林彪。他对林彪的自我中心、不善沟通交流等重大性格缺陷,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因如此,罗荣桓才会在1959年,力劝毛主席不要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罗帅本来是就事论事,结果却遭到了林彪的报复。

当时林彪和他的反革命集团,政治野心正在不断膨胀,在这群人看来,罗荣桓这是准备和林彪争夺军中话语权。



为了实现自己的阴谋,林彪不顾多年共事的情谊,几次三番公开中伤罗荣桓。幸好毛主席坚定地信赖着罗帅,他没有受什么影响。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逝世。

毛主席伤心不已,特意写诗悼念,诗篇的最后一句 “国有疑难可问谁”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毛主席的无尽哀思。

有趣的是,林彪在罗荣桓同志的葬礼上,特意送上挽联致哀。

野心不断膨胀的林彪,还是没有全然忘却和罗帅的共事之情。

只不过 罗荣桓的高风亮节和革命精神,终究还是没能唤醒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林彪。

随着“九一三”事件的爆发,林彪的身死名灭,当年那场国防部长的人选之争,最终还是以一种令人无尽唏嘘的方式尘埃落定了。

参考资料:

1.罗荣桓同林彪合作中的分歧与斗争(《党史文苑》1997年02期)

2.建国后的林彪与罗荣桓(《党史博览》2000年11期)

3.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与毛泽东(《文史精华》2009年02期)

4.关于对毛泽东悼念罗荣桓一首诗的理解(《理论探讨》2003年05期)

5.学习罗帅五湖四海的宽广胸怀(《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