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出现了暴雨。

有多暴?

群聊里纷纷转发这张图片。


(被淹的是行人过街通道)

原来长沙火车站的一个行人过街通道都被淹了,快成泳池了。

这个通道入口的积水之猛,与门口大叔大姐的气定神闲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短视频的爆料,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堆了很多沙袋,防止洪水流向更深处。

成效也不错。


再来看一组户外对比。

人们以前会戏称圭塘河是小水沟,裸露着各种石头。


现在它被叫作大江大河。


全在一夜之间发生了。


变化得出人意料,这是因为这些柔软的水本身无时无刻不在流动。

结果,稍微有点地势起伏的地方就容易成为小瀑布。

室外是这样滔天。


室内是黄澄澄一片。


面对此情此景,大多数居民会原地不动,毕竟去哪里都是“今天的雨跟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一样大”。


最伤心的莫过于商家,他们实在不会喜欢它,可它还是会来。

还会冲击各种食堂,搞得寝食难安。


然而这些雨水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它们无孔不入地寻找越深越偏的地方。

在高处,雨水通过空调往屋里倒灌了。

在低处,乘客纷纷礼让,就是为了让洪流先下车。


这也不是最吓人的。

大水冲进车库,开车的人想出去被堵了;打算掉头的车主发现又掉不了,自己也被堵了。

两面夹击下,据说有的人弃车而逃了。


这样的现实充分表明水中的汽车带着危险信号。

网友发视频爆料,一条蛇缠绕进了车门把手上。


大自然的恐怖之力可见一斑,总是全方位的猝不及防。

暴雨很大,但人们出行的需求也很强烈。

一张图随之火了:

“爸爸,这个幼儿园是非上不可么?”


网友借这张图,想表达一种誓要上学、誓要打工的心态。

要知道长沙地铁2、3号线全线一度停止运营服务。不过好在抢修一段时候后也基本恢复运行了。

然而狂风暴雨无法阻止人们出行,只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位大哥切换泳姿,希望快点游完这片海;


几位居民穿着装备漂流;


一位男士在端午节几周后还不忘延续龙舟热。


在相关短视频里,你能找到一些流露“松弛感”的作品。

但安之若素之余,还是显得不够熟练。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起码证明长沙极少经历这样的暴雨,也证明了长沙人的乐观。

毋庸置疑这次南方的暴雨不一样了。

仿佛以杀气腾腾的形式席卷多地。

梅州大水的摧枯拉朽,表现于横冲直撞时。


平静水面上互救时。


淤泥和杂物混合时。


广西也有类似情况。

桂林水位一度逼近98年的调查最高水位。


一个火车站里积水影响了安检和通行。


福建的情况也挺严重。

龙岩暴雨达到了“极端”强度。


其中武平有的考生,走上泥泞的路去参加中考。


再往北一些,安徽也出现了暴雨。

黄山的洪流冲刷河道两岸。


其中,歙县一个村的水位在十几分钟里涨了四五米。


江西一些地方的水灾也令人提心吊胆。

景德镇看海一度成为热门转发标签。


还有百科专门记录。


周末时浙江杭州下了大雨。

网友用各种图片来表达雨的猛烈。


看看,最近半个月多地发生了暴雨洪水。

繁华都市和冷门小镇,都是淅沥沥哗啦啦下雨,只不过不是一模一样。

比如有的城市对夏季大水习以为常了,有的城市则是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

那有没有共同点呢?

有,那就是暴雨事件离奇增多。

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省降雨,综合评估跟历史排名第一的2017年6月底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综合指数相当。

就算对大水习以为常的桂林,24小时降雨量打破38个气象站建站以来历史纪录。

广东在4月4日入汛以来达到了三个“历史最多”:全省平均降水量历史同期最多;梅州市平均降水量历史同期最多;平远、蕉岭两县降水量历史同期最多。

安徽黄山的歙县,其24小时降雨量打破当地观测史最强单日纪录。

问题来了,为什么最近能爆发出这么多暴雨事件,还基本朝刷新纪录的方向发展呢?

答案是,这些情况基本跟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有关。


具体点说,罪魁祸首在于“厄尔尼诺”。

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历史第五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它在去年年底达到峰值,今年5月趋于结束。

但大气对厄尔尼诺的响应一般具有滞后性。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监测的说法,“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异常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使得极端天气频次更高、强度更强、影响更广”。

这次在我国,它疯狂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南方暴雨的同时,北方多地“热辣滚烫”。

河北部分地区最高温达43℃,河南部分地区重旱已持续十天。(澎湃新闻6月11日)


上过地理课的我们也知道,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幕后推手还是全球变暖。

只不过如今的数据会更惊人。

以2024年2月为例,地球连续第九个月打破月度高温纪录了。


再以2024年2月为例,近5年来,海洋也是在连续打破“最热”纪录。

看看CNN做得趋势图,你能想象2025年,2030年继续往上一层一层累加恐怖吗?


陆地变暖,海洋升温意味着干旱、洪水、暴雨、野火、强风等极端天气会更加频繁出现。

当极端天气不再罕见,那么从气候上来说,未来社会就没想象中的太平。

所以,《流浪地球》里那句“起初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场暴雨,一次地震,一个酷热的夏天”特别有警示意味。

然而在面对暴雨时,大多数人是缺乏经验的,需要暴雨避险自救指南。

为此,我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

暴雨天非必要不涉水; 尽量不要在水中开电动车; 避免与金属物接触以防触电; 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不到大型广告牌等临时搭建物下避雨,谨防高空坠物; 也尽量不要到建筑物地下部分去,如地铁、过街隧道等; 暴雨来临时,应立即停止田间农事活动和户外活动; 驾车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

当然,指南,也只是起一个提醒作用。

如果你非要恶劣天气中奔波,答应我,照顾好自己。


搞了一个知识星球。

日常会在星球分享一些投资想法、旅游攻略、美食餐厅、运动心得之类的。也会回答一些我力所能及的问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来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