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到移动互联阶段,信息生成和传播的成本极大降低,使人人几乎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互联网帮助人们高效了解新闻、学习知识、便利生活、组织工作,但互联网空间的自由化、网络主体的多元化、内容呈现方式的高度灵活性、平台性,使得以往只具有分散、局部影响的很多利益诉求的碰撞,具有了更广范围的影响力,甚至演变为舆情事件,进而带来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常态化、长期化的网络新形势,必须从根本着眼,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免疫力”着手,以大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独立分析网络舆情是非、独立识别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为目标,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

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网络人

网络时代的生活需要相应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应当成为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内容。向大学生传授媒介知识,如多信源互证、意见平衡性表达、可信第三方证言等传播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网络舆情的是非;信息茧房、圈层文化、群体极化、沉默螺旋、议程设置等社会文化知识及时传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真实角色和位置。另外,多年来我们应对网络事件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如舆情的演化具有发生、扩散、消退的阶段性特征,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娱乐化的新倾向等),掌握这些经验、规律,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网络生活的变化多端。带领大学生在现实网络生活中积极应用这些知识、提高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从自在状态进入自觉状态。

加强国情教育,把自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对国情深刻、全面、客观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带领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

对国情全面、系统、客观、辩证的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会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阅历的增多而自然提升。我们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成为全党的共识,曾经付出过惨重代价。大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把全面、系统、客观、辩证的国情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起教授给大学生,把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教授给大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完成从“实事”中“求”得“是”的认知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坚定“四个自信”,为大学生建立起内生的、独立的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创造条件。

建议建立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实习制度,把理论和知识转化成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不会自动地转化成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能力。应对网络热点事件和舆情,需要的不仅仅是价值判断,还涉及直觉情绪管理、事实细节搜证、观念理念辨析、个体策略选择以及观点意见表述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使用,而且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在事件常变常新、缺少可靠辅导等困难条件下发挥。现在有不少思政教师把网络热点案例引入教学,但是所引用的往往是已有定论的案例。这种方法的缺陷,首先是重结论、轻过程,其次,引用案例教学缺少临场感,因此对于训练、提升大学生在最复杂、最关键的舆情发生、发酵期的应对能力的作用就相对欠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实习制度,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大学生能力转化的有力举措。

大学生在结束思政理论课学习后,可以根据实习导师指定或自主选择网络热点事件,跟踪观察网络热点事件酝酿、爆发、缓解、反复、衰退等各阶段的情况,实时记录自己对舆情的分析、判断,形成实习报告,最后由实习导师根据价值导向的正确性、事件舆情的复杂性、分析判断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时效性等标准作出评估。

为了让同学们在思政教育网络实习中更好地辨别真真假假的网络信息和各种各样“乔装打扮”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建议组建一支党性坚定、情怀深厚、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实习导师队伍,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辅导,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再在各个层级上组织一批学养精深、阅历丰富的思政教师组成团队,负责培训实习导师、编制实习指南、处理“疑难杂症”、编写经典案例,确保整个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实习既牢牢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够扎扎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网络实战的能力。

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将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千行百业,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认同将影响更多的人群。只有使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掌握网络斗争的本领,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才能真正打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才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本文系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学研究项目(Azcj2022155)的阶段性成果】

徐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