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电子烟’,又卷土重来了?”面对桌上一排五颜六色的“电子烟”,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缉毒处禁吸管控科科长李芃芃眉头紧蹙,记下这一新动向——以前不法分子在“电子烟”中掺入的是合成大麻素,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现在改换成更具隐蔽性的一类精神药品,必须及时打击。

从2009年至今,李芃芃已扎根禁毒一线十五载。他从事过缉毒执法、吸毒人员管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禁毒宣传等工作,被誉为上海公安禁毒工作的“万宝全书”。


图说:李芃芃在收缴仓库清点涉案物品。公安供图(下同)

生死之搏挡“长刀”

缉毒警察是一支在“刀尖”上行走的队伍,与犯罪分子的较量,往往是生死之搏。

一次集中抓捕行动中,刚吸完毒的嫌疑人用重物抵住门背,企图负隅顽抗。李芃芃和队友强力破拆,刚把门打开一条缝,就见眼前闪现一道白光。李芃芃下意识头一偏,原来嫌疑人拿了把长刀从门内恶狠狠砍出,离李芃芃的头部只差2公分,削下了几缕头发。好险!那一秒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这次行动,一共抓获吸贩毒人员26人。

其实,缉毒生涯中,李芃芃曾多次遇险受伤。但他说:“我从没想过放弃,也不能放弃。如果我们退缩了,那把叫毒品的‘长刀’就会砍向我们身后的人民。”

敏锐感知新“物质”

无畏的勇气之外,李芃芃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趋势的敏锐感知。

一次,在疑似制造毒品的案件中,李芃芃带队赶赴现场,在一个小实验室中发现了3个嫌疑人和几本写满了方程式的笔记本。为首者起初并不以为然,认为警察都是门外汉,根本不承认自己生产的是国家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我们把全部含有苯环的化学方程式找出来。”李芃芃说出的这句话,嫌疑人顿时如坐针毡。在专业知识扎实且丰富的李芃芃面前,几个嫌疑人心理防线被逐一突破,对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芃哥,这类化学药品刚被列管,你怎么连它的分子式都知道了?”面对同事的疑问,李芃芃坦言:“作为一名缉毒警察,我们只有学得更多,才能比犯罪分子跑得更快。”


6年前,缉毒处接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线索。几名被查获的涉毒嫌疑人精神状态不太对,但当时的检测试板结果却呈阴性。就当大家以为是一场误会时,李芃芃果断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只能检测5种常见的成分,我想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毛发检测。”

果然,在嫌疑人的毛发中检测出一种新型物质。“以往办案过程中,我们从未在本市检测出这种物质,这种物质不久前刚被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看来毒品滥用又出现了新的动向!”

随后,李芃芃率队循线深挖,打掉一个家族式制贩毒团伙,缴获全套制毒设备,以及色胺类新型毒品260余千克、制毒原料等各类化学品1000余千克。这也是全国首例涉“犀牛液”新型毒品特大网络制贩毒案。此后,这类毒品在上海基本绝迹。

多年来,李芃芃先后参与侦办100余起涉一类、二类精神药品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件,破获“电子烟”“减肥药”“聪明药”等一系列新型毒品案件,有效震慑了涉毒违法犯罪。

禁毒路上“摆渡人”

李芃芃初识小季时,小季还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父母此前双双吸毒,后来想回归社会时却遇到经济难题。刑侦总队缉毒处及时伸出援手。此后十几年间,每年小季都会收到来自缉毒处民警的爱心捐款,直至她参加工作。李芃芃还发动民警们“各展所长”,成立“家教小组”。在“警察老师”的帮助下,小季从大学顺利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

“近些年来,毒品被伪装成‘奶茶、跳跳糖、巧克力、电子烟’等各种形式后,对大家来说是不是就有些‘超纲’了?”在平时的禁毒宣传中,李芃芃也展现出强大的亲和力。多年来,他牵头“禁毒宣教”“平安关爱”等活动,开展禁毒知识宣讲,讲解毒品种类、新型毒品知识、毒品辨认、毒品预防等内容,组织各类活动150余次,覆盖群众20余万人。

此外,李芃芃还为企业奔走,当好营商环境“护航者”。一些化学品本身不是毒品,但却是生产合成毒品的重要辅助原料,被国家纳入严格监管范围;对相关化学品企业,亦有着一套严格的办证备案流程。

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李芃芃带领缉毒处的民警们围绕易制毒化学品办证流程、系统操作培训规范、办证所需材料等内容,深入企业开展多次讲解培训。正因李芃芃与同事“护航发展”与“规范监管”并重,才有了如今全市1万多家相关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