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在世最高境界。后学读这个典故,每每欣羡,以为至人。

然而后人羡慕的,往往是孔子的“从心所欲”,对“不逾矩”则重视不够。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包含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食鱼而望有车,有车而望养家,甚而“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不满足就有弹铗之怨。

可是客观资源总是稀缺,假如人人从心、事事随意,这个世界就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不依规矩,难成方圆,欲望和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有法律法规来规范、调整。

讲到“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的关系,想起庄子《养生主》里提到的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为什么庖丁能如此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前提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心所欲。而且,尽管他解牛多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还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本文原载于《前线》(作者冀永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