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乐章,长近100分钟,马勒的《第三交响曲》是一部马拉松式的长篇交响曲。

6月22日,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女中音歌唱家张亚洁与春天女子及少年合唱团,以马勒的这部鸿篇巨制为上交2023-24音乐季收官。


余隆指挥马勒《第三交响曲》(演出摄影 蔡磊磊)


上海交响乐团

马勒被誉为“夏日作曲家”,长于自然、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第三交响曲》由马勒创作于夏天,饱含马勒对自然虔诚的敬畏与颂赞。

宏大的乐队编制、突破传统交响曲式的乐章数目、人声独唱与多人数合唱的并置……这部“大部头”作品,令许多艺术家望而却步,全篇通演也成了指挥与乐团造诣的“试金石”。



余隆

《第三交响曲》光第一乐章就有35分钟,以堪称恐怖的长度和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著称,“也有乐团演完第一乐章就休息,休息完了再演二三四五六乐章。我们是一气呵成,是情感和体力的一次彻底释放。”

余隆解析,《第三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特殊的含义,“第一乐章是春天的脚步,描写了对春天的感受;第二乐章是跟鲜花与树木的对话;第三乐章是和动物的对话;第四、五乐章是跟上帝的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第六乐章是与爱的对话。”

排演第六乐章会耗费巨大能量,演一次往往筋疲力尽。余隆还记得,2011年他带领上交彩排《第三交响曲》,排到第五乐章,却打住了,“第六乐章的‘爱’,只能一天给一回。”在他看来,无论是消灭战争,还是抵御痛苦,爱的释放都是一剂良药。

“宏大的《第三交响曲》充满了情感细微的对话,与树木花草、与动物自然、与精神世界,但更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对话。”他说,现在能安安静静听音乐会的人不多,音乐会提供了一次与自我对话的空间和机会,“音乐是一种真诚的传递,传递正向的能量,传递爱。”


张亚洁


春天女子及少年合唱团

“对文化,还是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余隆回忆自己的读书时代,世界是一体的,如今变成了互联网时代,人和人之间甚至都不需要接触了,“以前想了解什么问题,你要看书,要做调研。现在,只要敲击键盘,互联网就直接把答案给你了。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但当我们太过依赖之后,却缺少了对人、对社会的思考。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了,对事物的看法也都简单化了。”

余隆对马勒的交响曲独具热忱,除了《第八交响曲》,他基本都率上交排演了一遍,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今年,余隆60岁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他对自己说:少工作,“原来除了本职专业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杂事。现在,心无旁骛。”

当天的闭幕音乐会上还有一位特殊观众。刚参加完高考的乐迷宋逸涵,在妈妈的陪伴下,特意从武汉赶来上海,聆听“偶像”余隆和上交的现场。

去年11月,还在备战高考的他写了一封手写信,表达他对音乐的热爱,对上交、对余隆的敬佩。“上海交响乐团在我的古典音乐旅途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疫情期间,上交的社交媒体账号和数字音乐厅的多场音乐会,陪伴他度过了紧张的学习时光。信中,他还骄傲地说自己买到了闭幕音乐会,如今,期待了半年多的古典之约终于实现。

“年轻的你拥有对音乐的热情,又能欣赏古典音乐之美,这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格外难能可贵。”对这位年轻乐迷,余隆亲笔回信,表达感谢与鼓励,“作为指挥,深感我的责任重大,致力于将最优质的音乐呈现给音乐爱好者们。”


余隆给乐迷的回信

国际艺术家全线回归,87场演出历历在目……2023-24音乐季,上交与乐迷、与城市的连结,更加紧密。

英国“国宝级”钢琴家霍夫、英国“音乐老顽童”大提琴家伊瑟列斯、英国“知识分子型”男高音博斯特里奇、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越南裔钢琴家邓泰山、献上“教科书级”演绎的德国小提琴家魏特哈斯、圈粉无数的德国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过去9个月,无数位大牌演奏家来到上海,贯穿音乐季,留下一个个高光时刻,也在乐迷心中留下无数个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