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老市府大楼经过多年打磨,日前已重现芳华。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市府大楼升起了全市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图| 焕新归来的老市府大楼 王凯 摄

老市府大楼,原名“工部局大楼”,原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机构。1913年,工部局在汉口路、江西路、福州路和河南路之间集资筹建工部局大楼。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裕昌泰营造厂承建,1922年11月建成。

当时的“国中之国”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1845年11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订立《上海土地章程》,规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约830亩土地为英租界,供英国商人、侨民居住。次年又正式规定,英租界西界为“界路”(今河南中路),东界为黄浦江。不久,美国与法国相继效仿,与上海道台商议划定了美租界和法租界。

1846年,根据《上海土地章程》第十二条,英租界组建“道路码头委员会”,负责租界内的路政修筑和管理。之后,各租界面貌渐次改变,各类西式房屋、商铺和洋行开始建造,侨民人数逐年增加。据1848年来沪省亲的王韬记述:“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爆发。起义军攻入上海县城,居民纷纷逃离,撤往租界避难。到1854年,各租界内华人剧增至2万多人。华洋杂处,人口猛增。英美法三国领事借口清政府无力管理租界,遂于1854年7月正式建立租界工部局,取代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工部局是完全模仿西方城市自治制度、管理租界事务、具有自治性质的行政机构。名义上似乎只是一个市政修筑机构(如同中国历代掌管工程、水利和交通等政令的“工部”),实质上却是一个全新的租界市政权力机关。

1862年4月,法国退出工部局,独自成立公董局,负责法租界管理。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通称为公共租界,工部局即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工部局的成立,标志着外侨正式获得了在中国土地上的行政权、自治权。上海外国租界的性质也随之改变,由先前的外侨居留地,成为中国政府权力难以企及的“国中之国”。

未完成的“石头房子”

工部局早期办公地点,约在河南路、江西路和汉口路一带。从工部局董事会开会的记录中可见,1866年9月的董事会会议,开会地址在河南路12号。隔年7月,在河南路15号。1874年1月,改为江西路17号;1880年1月,又改为江西路23号。这以后,就一直记载这个地址。

上述地点,与工部局大楼的原址相去不远。

1899年以后,公共租界面积扩大,工部局董事会遂决定建造新大楼。1913年,工部局工务处工程师特纳(T.C.Turner)完成了设计方案,式样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的混合体大楼。原设计方案中,大楼主入口上方原有一座50米的塔楼。但是,开工后不久,发现大楼地基沉降,最后不得不取消塔楼。因此,大楼虽然平面规模宏大,但层高并不高,只有四层(后增至五层)。

工部局大楼耗银175万两,造造停停。建造期间,因一战爆发一度停工。1919年重新开工,到1922年才正式建成。11月16日,新大楼举行启用仪式。大楼总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9800平方米,占地四条马路,颇像一个回字形城堡。不过,其西南侧(福州路与河南路交叉处)并未完成合围。


图| 1922年11月建成的工部局大楼

这个未完成合围的建筑,共有400间办公室,可以容纳近千人办公。其中央广场占地三亩半,为车马广场,也是万国商团大本营,可停放万国商团装甲车及各类汽车;另有一个小型靶场,全部为钢结构。大楼内装潢考究,配有马赛克地坪、柳桉木地板和大型钢窗,安装了当时上海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卫生设备、电梯和热水汀。因外墙以花岗石砌筑,因此又有“石头房子”之称。

“石头房子”建筑之豪华、设备之先进,堪称当年上海之最,为中国及远东地区所罕见。

一箭之遥的“铁房子”

工部局大楼建成后,工部局董事会及各部门均在此办公。董事会会议、总董演说、接待来访者等活动,也多在此举行。此外,这里的会议厅也常被借来开会。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工部局所有活动都是在此开展的。例如,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曾在上海演讲过相对论。过去和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爱因斯坦曾在新建的工部局大楼礼堂演讲。事实上,这是个错讹。

我查了有关资料,爱因斯坦演讲,应该是在南京路上的工部局议事厅举行的。1923年1月1日的《申报》,曾刊出过《欢迎爱因斯坦博士》的广告,内容如下:

爱因斯坦博士是近代科学界的大革命家。他的功绩,不在哥白尼牛顿之下。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现在博士过沪,于十二年元旦在工部局议事厅,讲演相对性原理,我们备有几本相对性原理的书籍,介绍博士的为人和他的学说,作为欢迎博士的薄意,一般崇拜博士的人想必先睹为快……

“工部局议事厅”,就是“工部局市政厅”,位于广西路贵州路之间、南京路南侧。当年《申报》在报道“工部局议事厅”时,有时会特定指明地理位置,如“英大马路”或“南京路贵州路转角”等。

工部局议事厅建于1896年。这是一幢两层楼的红砖建筑,因屋面用白铁皮构成,俗称为“铁房子”。“铁房子”原为万国商团训练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据1906年7月8日《申报》报道:“昨晚上海团练兵会操,到者共二百人……各队均于晚间八点四十五分钟在英大马路工部局议事厅会齐,旋各分队前往外白渡桥、洋泾桥及租界内各要隘处驻守……”


图| 位于南京路上的工部局市政厅(又称议事厅),建于一八九六年,被称为“铁房子”

“铁房子”楼下附设菜场,楼上可供开会或举行公众集会,一度也是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排练演出、举办音乐会的场地,这里还举办过慈善义演和戏剧演出。1923年8月2日,美国第29任总统哈定(W.G.Harding)去世,上海各慈善圈还“借定英大马路工部局议事厅为礼堂”,举行过追悼仪式。(1923年9月8日《申报》)

爱因斯坦的演讲,正是在被称为“铁房子”(而不是在“石头房子”)的工部局议事厅进行的。

1928年10月,“铁房子”被以130万两出售。1929年拆除后,在原址上建起了新雅粤菜馆。

上海第一面国旗从这里升起

工部局作为行政机构,决策权力由董事会掌握,董事会董事全部是西人。1928年起,开始有华人董事进入董事会。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公共租界,工部局完全被日军控制。1943年8月,日本一手导演了“交还租界”闹剧。由日伪上海特别市第一区设立区公署,管理原公共租界辖区,公共租界工部局被解散。工部局解散后,工部局大楼成为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从枫林桥搬迁到这里办公,原工部局大楼改称为国民政府市府大楼。

1946年2月,蒋介石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在上海露面,“在沪逗留四日”。13日,蒋介石在市府大楼礼堂接见了中外记者。据徐铸成回忆:

有一天,在三马路市府(原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大客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我当时还在《大公报》任总编辑。他(指蒋介石,引者注)讲些什么,记者们提出什么问题,我现在已毫无印象了。只记得《文汇报》年轻记者唐海曾发问:“现在全国团结建国,请问主席,张学良将军何时释放。”我侧目看蒋的脸色立时煞白,怒容满面,后立的戴笠、唐纵等都两目射出凶光。招待会就此收场。

同年7月4日,旅美近9年的胡适回到上海。次日下午,胡适在记者们的簇拥下也来到这里,出席上海市长吴国桢举行的欢迎宴会,当记者们请他谈谈在美国近9年的感受时,一直面带微笑的胡适百感交集,“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下午3点,在这里举行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国民党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将旧市府的两枚印章呈交陈毅市长。从此,旧市府大楼成为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据赵祖康回忆:

陈毅同志丝毫没有我见惯了的国民党官僚作风,特别关照让所有勤、杂、工、警人员全部参加。到会的共约二三百人,把小礼堂挤满了……陈毅同志一开始就说:“你们没有去台湾,很好。我们表示欢迎……请大家各安职守,努力学习,改造世界观,为革命、为人民多做些贡献。我们的党是不会埋没人才的。”他勉励大家服从命令,办好移交,协助接管,听候人民政府量才录用。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与会者,激起了热烈的掌声。


图| 1949年10月2日,原工部局大楼升起了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市人民政府在市府大楼升起了全市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二年5月,刻有陈毅市长手书的“上海解放周年纪念”石匾,镶嵌在市府大楼二楼大厅正面的墙壁上,上写“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1955年,市人民政府迁到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大楼办公,老市府大楼(工部局大楼)成为民政、市政工程、园林、卫生、环保等局的办公楼。

1989年,老市府大楼被列为上海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老市府大楼正以“外滩·老市府”之名,进入全球招商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是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会成为休闲娱乐新去处和网红打卡地。(读史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