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6月2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香厂路小学举行的一场调研座谈会上,北京中学六年级学生郑紫涵的发言引起了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主任陈冬的注意。

在这场主题为“加强资源统筹,强化家校社协同,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座谈上,郑紫涵向北京市政协的调研组介绍了自己在学校进行的有关同学身心健康的调查。在学校里,她与同学组成小组,面向全校同学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BMI(身体质量指数)、近视情况,心理状况及心理压力、体育锻炼时长等。

其中,根据问卷统计情况,学生BMI呈正常的占58.73%,还有一部分呈偏瘦或超标;在近视调查中,超半数同学存在近视情况,有小部分近视同学未采取防护措施;在心理状况方面,超八成学生处于“心情愉快”水平;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压力。

这些来自学生的一手数据引起了陈东的关注,他希望了解更详细的信息。陈冬在主持开场时就提到,希望政协委员发言时“省去不必要的环节,直奔主题”。

“孩子们用数据来分析,很能说明问题。”陈冬说道。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李健希将学生们的关注称为“四小”问题,即“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他介绍,为破解“四小”问题,西城区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此外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例如:学生校内外的运动场地不足,空间有限;学生快速增加,学位紧张给办学需求带来新挑战;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视力保护、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心理状态等还存在关注不够,认识不足等问题。

座谈会上,香厂路小学校长高春岭介绍,学校地处纵横交错的胡同中,在方寸之间让学生强身健体,并非易事。他举例,以学校目前的场地条件,学生进行田径跑单程只能跑45米。基于这样的条件,学校开设了武术、跳绳、踢花毽等体育课,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身体。

李健希提到,今年暑期,香厂路小学将进行改造施工,向楼顶拓展运动空间,“等到下学期开学后,学校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同时,西城区将进一步细化举措,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陶春梅认为,目前适合中小学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体育锻炼的空间短缺,社会体育场馆收费比较高,并且主要是满足成年人的锻炼需求,没有青少年专门的锻炼场地和管理运行机制。

陶春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研究开放社会场地和社区场地,以预约制的形式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同时建议明确场地责任方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优化场地资源,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西城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刘卫东建议,将促进青少年健康工作纳入到为民办实事工程,形成从小学到中学贯通的体育工作机制,通过联席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场地等的使用,提高青少年利用这些场地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效率。

北京市育才学校副校长寿延还关注到,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化,家庭当中亲子关系紧张,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青少年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从回避走向主动求助,但有的学生是求助网络上的帮助,有时候也会受到二次伤害。

寿延建议,让家长能有时间和精力回归到家庭,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学校不要超前赶进度,不搞“军备竞争”,鼓励孩子多元发展,而不是唯分数论来评价孩子。她还建议,加强对网络和自媒体的监管,对错误引导家长育儿观、散布教育焦虑的平台和个人,影响恶劣的要严厉惩治,净化网络环境。

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家明表示,针对“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问题,社会各界应给予高度关注,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题上,政协委员、学校师生、社区街道等多方都说出了心里话。

张家明认为,学校要因地制宜,通过基本体能训练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另外,可以面向家长,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家长和孩子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减轻孩子负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